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厅组织起草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为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现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有关意见建议请在2020年10月30日前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发送至:sc86113095@163.com。
附件: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四川省教育厅
2020年10月23日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不断提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水平,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明确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体现四川特点的劳动教育新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主要目标
全面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支持的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建设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全面发挥劳动教育育人功能,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具备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落实重点任务
(一)整体设计劳动教育内容
小学注重基本劳动习惯养成,低年级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培养健康行为习惯,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懂得人人都要劳动;中高年级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培养家务和校园劳动习惯,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劳动,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劳动光荣。
初中注重职业劳动体验,围绕增加劳动知识和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农业生产劳动,遵守劳动安全规则,进一步培养劳动习惯和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
普通高中注重社会劳动实践,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与创新实践,熟练掌握一定的劳动本领,适当开展职业训练,具备应对和处置常见劳动安全事故的基本技能,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职业院校注重职业技术技能训练,结合专业特点,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让学生参与专业实习实训、技能竞赛等活动,积极投身工艺升级、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增强职业荣誉感,培育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立志成为扎根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普通高等学校注重创造性劳动锻炼,组织学生结合学科专业开展创新创业、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创新创造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扎根基层、成才报国的远大志向和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二)规范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修订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落实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要求,保障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校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积极探索体育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学科、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充分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2.确定课外劳动实践时间。中小学每周课外劳动和家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要对课外劳动实践时间提出明确要求,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小学以校内为主,小学高年级可适当安排部分校外劳动。普通中学、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兼顾校内外,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由学校组织实施。有条件的地方,中小学劳动周可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课外劳动要强化实践体验,促进规范化,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亲历劳动过程,以体力劳动为主,让学生出力流汗,磨练意志。
3.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研制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指南,修订劳动教育教材,研发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指导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研发劳动实践活页教程,形成“纲要+指南+教材+手册+基地活页教程”的课程资源。各级中小学教研机构要配备劳动教育教研员,健全省、市、县、校四级教研体系,围绕劳动教育实施路径、课程建设、教学改进、学科渗透、评价实施、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等,组织开展劳动教育优秀教学课例评选、优秀成果展示等教研活动。高等院校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建设,鼓励职业院校编写劳动教育专题读本。遴选教学一线的典型案例、鲜活经验,依托四川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数字化劳动教育资源库。
(三)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1.加强校内劳动实践教育。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规划,明确主管校领导、实施机构和负责人员,制定劳动教育计划,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不得挤占和挪用劳动实践时间;探索建立学校劳动教育课表单、劳动教育项目清单、劳动教育评价单,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有效实施。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加强学校劳动文化建设,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劳动主题教育,举办“劳模大讲堂”“工匠进校园”、劳动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系列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
2.重视日常家庭劳动教育。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根据孩子年龄特点,鼓励要求孩子主动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利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让孩子学会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学校要注重家庭教育指导,合理布置家庭劳动作业,探索建立家务劳动清单,家长要配合学校做好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情况记录,学校将其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3.丰富社会劳动实践活动。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结合我省“5+1”现代工业体系、“10+3”现代农业体系、“4+6”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各地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工厂农场等为学生劳动实践场所提供支持。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四)普遍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在中小学普遍开展志愿服务,设立校园清洁、绿化养护、后勤服务、图书管理、广播宣传等志愿服务岗位供本校志愿者报名参与,引导学生参与日常管理。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探索形成本地本校具有学生特点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中小学可联合公益组织、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发、提供适合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岗位,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社区开展义务劳动和志愿服务。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卫生防疫、群众安置、设施抢修和心理安抚等志愿服务,结合“三支一扶”计划和大学生志愿西部服务计划等项目,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志愿者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转变就业创业观念,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建立大中小一体化志愿服务平台,完善学校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健全规范评价认定体系,实现志愿服务记录信息化管理。
(五)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1.建立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和要求为依据,建立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明确学年劳动实践类型、次数、时间等考核要求。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技术手段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开展及时评价和学段综合评价,建立以考核劳动时间为主,兼顾技能、效果的评价体系,坚持自我评价,辅以教师、同伴、家长、服务对象、用人单位等评价,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改进。定期开展劳动素养监测。
2.推进评价结果运用。把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情况,计入学生成长档案,认定学时学分。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志愿者星级认证,作为学生评优评先、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招生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将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实践能力的考查纳入考试命题,加强试题与社会实践与学生劳动生活的联系。
三、完善支撑保障
(一)加强实践场地建设
1.推动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区域统筹”的原则,研制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指南,按照“每100万人口建设一个2000人规模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每县(市、区)至少建设一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每所学校建立相对固定的校外劳动教育场所”的思路,市(州)和县(市、区)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满足区域学生劳动教育实践需要。深化成渝地区劳动教育交流与合作,协同推进区域劳动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共建共享。到“十四五”末,全省建成省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40个以上、劳动实践基地150个以上。各地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农村地区可开放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支持社会力量按照政府统一规划和技术规范,采取民办公助、国有民办、公私合作、股份合作等方式,参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
2.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教室(场所)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将劳动实践教室纳入学校建设规划,修订《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逐步建好配齐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教室(场所),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利用率,满足校内劳动教育需要。高等学校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保障劳动教育时间、内容的落实。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建立劳动课教师特聘制度,为学校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等担任兼职教师创造条件。建立中小学、中职学校、高等院校劳动教育师资交流共享机制,兼职承担劳动教育教学任务。
2.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在中小学教师职称中增设劳动教育序列,建立健全工作考核体系,保障劳动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支持符合条件的劳动教育课教师申报各级人才工程、省优秀教师等评选。其他学科教师参与劳动教育应计算工作量,并纳入教师工作绩效考核。按照相关规定,落实学校外聘劳动教育人员合理取酬。注重宣传优秀劳动教育课教师。
3.加强教师培养培训。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要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主管校长和教研员进行专项培训,纳入“国培”“省培”计划,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把劳动教育纳入各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遴选建设范畴,培育一批劳动教育示范引领人才。
(三)健全经费投入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经费,探索建立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推动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保障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实施、场所建设、教师培训等需要。发挥政府购买服务等导向作用,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专业服务。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
(四)加强安全风险防控。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各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特别是辐射、疾病传染等,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推进、教育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工作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建立健全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市、县(市、区)两级劳动教育中心,打造集劳动课程教学、基础生产劳动实践、教师教研培训、工作研究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劳动教育管理服务平台。教育部门要明确负责劳动教育工作的内设机构,加强人员配备,确保劳动教育的组织开展。农业、林草、经信、文旅、国资、体育等部门要推动所属企事业单位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和服务。妇联等单位要指导和推动家庭开展好劳动教育。精神文明办、民政、工会、共青团等部门和单位以及各类社会组织要支持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能,为劳动教育提供支撑保障。
(二)强化督导检查。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对学校劳动教育开课率、劳动实践组织、教学指导、保障措施等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把劳动素养监测结果纳入督导评估内容。督导结果要向社会公开,作为衡量区域或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地方、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
(三)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家长学校、农民夜校、社区学校、媒体宣传等方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及时总结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开展劳动教育典型经验并加以宣传推广,打造劳动教育品牌。注重挖掘在抗疫救灾、脱贫攻坚等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