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5betway  >> 重点信息公开 >> 民生工程公开 >> 扶贫解困工程

把为民初心写在扶贫路上 四川大学扎实开展定点扶贫工作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0-07-13 16:32 来源:四川日报 分享:


扶贫干部走访调研。

川大研究生支教团。

川大对甘洛县进行幼儿教育帮扶。

甘洛县气雾大棚(示意图)。

34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四川大学召开党委常委会暨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紧锣密鼓部署定点扶贫工作。会议提出,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要坚决履行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克服疫情影响,扎实推进帮扶工作,确保不折不扣、高质量完成2020年脱贫攻坚硬任务。

同一时间,在凉山州甘洛县斯觉镇格布村,55岁的村民阿侯阿曲莫在村里的智能气雾大棚内,为即将移栽的黄瓜苗洗根。她小心仔细地清洗,背上睡得正香的小孙儿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这几个月来,阿侯阿曲莫都在四川大学帮扶的这个农业高科技种苗繁育基地打工,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可照顾家人,她分外珍惜这份工作。

是什么让两个不同空间的事件交汇在同一时间轴下?答案是“脱贫攻坚”四个沉甸甸的大字。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大学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自觉担当时代重任,将定点扶贫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扶贫路上践行使命责任,全力做好对口扶贫工作。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知识密集和智力优势、品牌优势,坚持“百姓所需、政府所急、川大所能”,积极探索实践智力扶贫、教育扶贫、人才扶贫、科技扶贫、医疗扶贫等高校精准扶贫模式,用智慧和汗水为四川人才培养和帮扶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四川大学连续荣获“四川省定点扶贫先进单位”称号;2019年度,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举办的第四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推选活动中,四川大学报送的“搭建医疗扶贫彩虹桥,救助儿童先心病患者”项目位列其中。

承家国情怀 担时代使命

事隔4个月,四川大学外联办主任荣建国对34日召开的党委常委会仍然记忆犹新。荣建国说,“防止帮扶县群众脱贫后的返贫,帮助贫困地区建立起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能真正体现出四川大学帮扶的实效。”

一叶知秋。作为在川部属综合大学“执牛耳者”,在扶贫路上,四川大学一直怀揣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012年开始定点扶贫凉山州甘洛县、广安市岳池县以来,四川大学就强化政治责任,坚持党政同心,奋力搭建定点扶贫工作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全体校领导参加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班子中有一名校领导分管扶贫工作,下设定点扶贫工作办公室,统筹协调扶贫工作。编制了学校《进一步推进定点扶贫工作的实施办法》,制定了扶贫工作规划,建立了部门、学院联络员制度和二级单位“一对一”帮扶机制。将定点扶贫工作作为学校二级单位的重要工作之一,校内80余个参与扶贫工作的单位纳入年度领导班子考核和绩效考核之中……经过多年实践,一个帮扶工作“确权定责、清单明责、制度履责、严肃问责”“四责一体”,脱贫攻坚工作“分层责任落实”的新格局在四川大学形成。

与此同时,校党委率先垂范推动责任落实。学校领导班子每年带头到帮扶县调研督导成为“必修课”。近3年,学校校领导赴帮扶县开展工作调研和督导推进扶贫工作达30余人次,以上率下推动工作开展。

616日,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率队到岳池县开展扶贫工作调研督导。他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帮助包括岳池在内的贫困地区尽快脱贫是四川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623日,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到甘洛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他表示,四川大学将切实按照中央“四不摘”的要求,不断加大帮扶的广度与深度,努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扶贫的路径对不对?扶贫的效果好不好?四川大学在前进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每年召开多次不同类别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专题会,对于学校党委来说已成常态。聚焦问题短板、创新帮扶举措,建立长效机制,在脱贫攻坚的战斗中,四川大学摒弃“碎片化”扶贫,逐步形成集中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竭力为帮扶县建设一批重点项目,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的“集约化”工作模式。

3年来,学校向两县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454万余元,采购农特产品892万余元,帮助销售农产品1336万余元。同时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捐赠设备物资价值1780万余元,协助两县引入和协调重大项目建设资金,为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结合帮扶县实际情况,通过与当地政府充分沟通,确定两县帮扶项目226项。

扶贫路上,一个“承家国情怀,担时代使命”的鲜活形象跃然眼前。

发挥学校优势 智力助推脱贫攻坚

陈森是四川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4年前,他作为学工干部挂职岳池县扶贫专职副书记。

学地理专业出身的他有一个习惯,总是随身带着地图。到岳池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岳池的地图上将当地的280个贫困村全部一一标注,再根据各村情况,绘制了“脱贫攻坚作战图”,开始实施“脱贫攻坚战区计划”。在陈森的参与下,当地的扶贫工作成效显著,201910月实现贫困村全部退出。

岳池县石板坡村第一书记冯鸟东、甘洛县格布村第一书记吴先国……在四川大学还有很多驻扎贫困县的干部,他们有一个共同名字:川大的扶贫干部。

大学是知识密集和智力密集之所。如何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围绕“川大所能”,学校党委将目光锁定在人才帮扶、智力扶贫上。

定点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四川大学实施“支点”计划,着力打造“1+N”干部人才精准帮扶体系。结合学校人才、学科等优势和帮扶县的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突出重点、兼顾全局,在原有选派1名县级领导和1名第一书记的基础上,积极选派农业、经济、城市规划、计算机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优秀干部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例如,近年四川大学向甘洛县、岳池县派驻29名帮扶干部,平均年龄35岁,具有硕博士学历人员占80%,形成了覆盖县、乡(镇)、村三级的梯队式干部扶贫工作格局,创新构建了“1名县级副职+3-4名县局级副职+ 1名乡镇副职+1-4名驻村干部”的干部人才精准扶贫新模式。现在,四川大学派驻两个帮扶县的13名挂职干部仍然奋战在脱贫攻坚和巩固成果工作一线。

一份《甘洛县招商引资项目潜力挖掘研究报告》放在四川大学挂职干部、甘洛县商务外事局副局长甄伟丽办公室的案头上,“这是川大专家为甘洛县‘量身定做’的招商引资‘指南’,一有空就翻一翻,它成了我们招商引资的‘秘籍宝典’。”甄伟丽说。

在扶贫工作中,四川大学特别注重发挥专家团队智力作用,实施“凝智”计划,为帮扶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持。近年来,四川大学派专家完成甘洛县、村级规划139个;帮助甘洛县撰写了《2017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申报书》,使甘洛县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500万元。组织专家团队,协助甘洛县、岳池县编制县域“十四五”规划。在技术支持方面,与甘洛县签署“山区河流智慧管理及防灾减灾平台”合作协议,帮助提升当地灾害预警防控能力;四川大学派遣技术专家对岳池县长滩寺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持;派四川大学创业导师入驻岳池县创业导师库,对岳池县创业项目进行“巡诊”。

医疗帮扶方面,四川大学长期选派医疗骨干、学术带头人或管理骨干组成医疗队赴基层,帮助受援医院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措施、提升业务和管理水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附属医院承担了21家老少边地区县级医院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任务,区域协同帮扶527家市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协助帮扶县相关医院重点专科建设;为帮扶县县级公立医疗机构以及所有中心卫生院的远程会诊平台提供医疗技术支持,实现专家对疑难病例的远程会诊。近年来,四川大学向帮扶县捐赠医疗设备价值1550多万元;选派了50余名医疗骨干赴两县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指导;提供远程疑难病例会诊57例;为帮扶村建立标准化卫生室两个。

项目、技术、专家“组团”帮扶是四川大学智力帮扶的又一亮点,也是“集约化”扶贫工作模式的具体体现。

扶贫先扶智 共建“人才林”

2020529日,四川大学第六期“圆梦川大”项目甘洛班开学典礼在甘洛县举行。在庄严的国歌声中,66名甘洛新生迈向新生活。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而扶智的关键在教育。2016年,四川大学“圆梦川大”项目计划在甘洛实施,目前已有91名学员从本科或专科专业顺利毕业。

甘洛县斯觉镇幼儿园已经成为当地的“明星幼儿园”,这是四川大学与甘洛县同创共建项目的典范。四川大学利用川大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为当地提供跟岗培训、入园指导、驻园支教、开展远程同步教学等帮扶项目。汉语言能力是彝族儿童学习文化知识的制约因素,而随着“推普”工作的进行,孩子学习普通话的端口前移到学前阶段,语言关过了,学生进入小学之后的学习兴趣浓了,与外界的交流也就畅通了。

四川大学分管扶贫工作的副校长侯太平多次到甘洛县调研,他说,每次听到彝族小朋友用普通话跟大家打招呼,就感到很高兴。“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孩子们脸上露出的微笑是送给扶贫干部最好的礼物。”侯太平说。

“教育扶贫”是四川大学帮扶岳池县和甘洛县的一大动作。四川大学利用各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国家干训中心等教育平台,组织优质师资力量,帮助定点帮扶县建立多内容、多层次、多时段、多方式地方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实现了对县镇村各类人才培训全覆盖。

同时,四川大学发挥华西医疗资源优势,为两个帮扶县医院提供免费医疗及管理培训。仅他们建设的3个网络医院就远程教学培训医务人员1.19万余人次,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的诊疗技术。

四川大学还积极开展支教活动,帮助提高地方基础教育水平。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连续20年开展为期一年的扶贫支教工作,先后有246名学生参与,累计完成738个中小学班级5.6万余人次的教学任务。为确保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支教队员可谓呕心沥血。黄倩雯是四川大学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2015年在大凉山支教帮扶。当时她所带的班级出现孩子辍学,黄倩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每天挨家挨户上门做家长和孩子的思想工作,说服孩子继续读书。

同时,根据甘洛县文化教育帮扶需求,四川大学图书馆为甘洛县特别开通“书香川大”数据库远程访问绿色通道,免费为甘洛干部群众发放远程访问卡800张,提供数字图书10万册和有声图书3万集。20199月,四川大学艺术学院40多名师生,分成两个小分队,历时一周,跋山涉水为甘洛县各乡镇带去了一台台精彩的文艺演出,受到彝族群众欢迎。

据统计,近3年四川大学为帮扶县培训党政干部、中小学教师、医务人员、农技人员等9338人,减免培训费用697万元。变输血为造血,为当地培养一批带不走的各类人才,是四川大学的重要帮扶目标之一。川大挂职甘洛县副县长陈炳周、川大挂职岳池县委副书记何琪认为,经过四川大学系统培训,当地党员干部能力素质提升了、眼界宽了、思维新了、办法多了,更重要的是迫切改变当地面貌的动力强了,“这些人才,不仅仅是帮扶县的人才,也是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急需的人才。”

从产业到项目 “精准”帮扶到户

626日,迎着初升的阳光,甘洛县斯觉镇格布村农户李列吉曲莫走进他的蔬菜大棚开始忙碌起来。大棚内,今年3月栽种的香椿长势喜人。

借助四川大学提供的10万元专项扶贫基金,李列吉曲莫种植了5亩大棚香椿,成了当地的香椿种植大户。

“当地有香椿种植习惯,但粗放栽培效益不高。我们的思路是用现代种植技术培养致富带头人,带动全村提高种养效益。”挂职干部、甘洛县斯觉镇党委副书记董薇说。

产业发展是脱贫的基础性因素。四川大学始终将产业扶贫放在重要的地位,实施“未来希望”计划,着力带动帮扶县特别是扶贫联系村产业经济发展,以“学校+政府+校友企业+贫困户”模式,推进产业扶贫。

甘洛当地乌金猪品质良好,市场前景广阔,但受限于养殖技术、资金等因素,产量较低、规模较小。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四川大学瞄准地方特色,深挖产业潜力,以产业帮扶形式向格布村捐赠180万元,同时积极动员校友企业,联合当地政府,以及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力量共建“甘洛乌金猪繁育基地”,计划实现年出栏量达4000头。该基地由村集体经济占股30%,村民可通过集体经济分红和参与养殖实现增收,使格布村真正成为凉山州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

从产业到项目再到农户,四川大学紧紧扭住“精准”不松手,始终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走出了一条依托产业发展摆脱贫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帮扶岳池县安家坝村时,四川大学坚持分类施策。针对劳动力不足、水稻产量不高等问题,四川大学为全村49户贫困户免费提供专家推荐的“蜀优217”优质稻种,实现户均增收1900-3200元。为推动贫困户发展家庭养殖,四川大学免费为他们提供优质鸡苗等各类家禽幼崽500余只,实现户均增收1000-3000元。

四川大学在甘洛县格布村引入了“智能无土栽培气雾大棚”。种植户只需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和控制电脑面板,就能种植蔬菜。由于光热条件充足,气雾大棚种植的黄瓜不仅产量高、品质好,一年还比露天种植多收一季。而大棚所获收益归村集体经济所有,预计今年底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可增加约30万元。

为拓宽帮扶县产业增收渠道,四川大学还狠抓商贸帮扶合作,加大农特产品采购,以消费扶贫扩大贫困人口受益面。学校后勤集团向甘洛县开放教育超市和食堂采购平台,建立绿色食品基地。仅格布村每周就向四川大学提供蔬菜约12吨,实现助农增收约3万元。直接采购、以购代捐、超市专柜、实体门面直销、网上扶贫商场开店、举办现场展销会等多措并举,切实扩大了贫困地区农特产品销路。

在四川大学等帮扶单位的倾情帮扶下,通过帮扶干部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奋战、合力攻坚,岳池县、甘洛县分别于20194月、20202月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了“脱贫摘帽”。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王建国表示,肩负起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是四川大学一直秉承的精神。四川大学在着眼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同时,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四川大学扶贫工作不会停止,还会继续做下去,在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事业中,进一步谱写新时期改革发展新篇章。全体师生将同心齐力,走好川大人的扶贫路。

(李子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李垚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