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5betway  >> 基本信息 >> 回应关切 >> 新闻发布

新闻发布会:“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⑨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成效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2-07-26 13:51 来源:教育部网站 分享:

续梅:

各位嘉宾,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参加“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第九场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要向各位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八年脱贫攻坚、两年乡村振兴,教育部直属高校全情投入、积极作为,形成了具有教育特色的帮扶之路,也充分体现了教育作为和担当。

2022-07-2610:00:05

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发布会。

续梅:

今天,我们特意邀请了几位嘉宾,共同来为大家作介绍。主会场出席发布会的嘉宾有,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刘昌亚司长,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雷朝滋司长,中国农业大学田见晖副校长。本场专家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张琦主任。此次“1+1”活动的分会场设在了云南,分会场出席会议的是,云南省教育厅王云霏厅长、王永全副厅长。

下面,我们首先请刘昌亚司长来介绍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十年工作的进展情况。

2022-07-2610:01:47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十年工作成效。

刘昌亚: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教育部直属高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十年的帮扶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把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任务,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教育部2012年组织44所综合类和理工科为主的直属高校定点扶贫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1所直属高校参与滇西专项扶贫任务。2019年,为进一步强化帮扶力量,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安排,又新增20所直属高校参与定点扶贫。

2022-07-2610:02:50

刘昌亚:

八年脱贫攻坚战,两年乡村振兴路,75所直属高校全面投入,攻坚克难,接续前行。十年来,教育部切实履行直属高校定点帮扶牵头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指导,各直属高校强化政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2022-07-2610:03:15

刘昌亚: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构建上下联动、一抓到底的责任体系。教育部先后成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决策部署、推动落实、监督问效的组织领导体系,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推进、年末有考核、全年有调度。各直属高校均成立了领导小组,把定点帮扶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动员全校的力量推进工作。在脱贫攻坚最后四年,承担定点帮扶任务的直属高校向中央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用实际行动兑现庄严承诺。切实发挥考核评价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带动中间的作用,通过学校自评与互评、年终考核与日常表现、专家评议与第三方评估、查找问题与发现典型“四个结合”,较真碰硬检验责任落实,考核结果逐年向好,责任担当持续转化为工作成效。2016年以来,共有32个直属高校集体和个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和脱贫攻坚先进表彰。

2022-07-2610:04:26

刘昌亚:

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健全统筹协调、合力攻坚的工作机制。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分别在承担任务初期、脱贫攻坚决战时期和巩固衔接期三次印发专门指导意见,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直属高校把“规定动作”做实,把“自选动作”做优。在强化校际协同上,坚持合作共赢。分领域成立高校帮扶联盟,共有131所部属省属高校和企业参与,从高校扶贫“单兵作战”的攻坚战逐步转向高校帮扶“多方联动”的集团战,进一步促进优势资源共享,短板弱项互补,切实把地方所需和高校所能结合起来。形成了北京大学“乡村振兴千万带头人培养计划”,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等一批发挥联盟作用、具有示范带动意义的工作模式。在做好帮扶工作的同时,37所直属高校还承担了支援14所部省合建高校学科建设任务,有效提升了合建高校的办学水平,并发挥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

2022-07-2610:05:31

刘昌亚:

在强化校内协同上,坚持一体多元。各高校既是统筹协调、组织调度的“指挥部”,也是支持保障挂职干部、专家教授、青年学生一线作战的“后勤部”,还是动员协调校友、企业等社会资源的“联络部”,集学校合力、聚校友之情、承社会之助,形成了校内外联动的帮扶局面。十年来,各直属高校累计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44.35亿元,帮助引进企业663个,引入企业实际投资额151.6亿元。在强化项目协同上,坚持典型引领。教育部连续举办六届直属高校、四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推选活动,遴选出了172个特色案例。同时,一大批教育、志愿者、旅游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入选其他部门征集的案例库。这些典型经验、成功做法有力地促进了各个学校互学互鉴,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成为有效的工作抓手。

2022-07-2610:06:59

刘昌亚:

三是聚力精准施策,落实因地制宜、有力有效的帮扶举措。各直属高校充分发挥学科、科技、智力和人才优势,与帮扶县密切配合,坚持定点帮扶、重点突破与联合作战、全面提升相结合,逐步探索形成了应帮扶县所需、尽高校所能的特色帮扶路径。在教育帮扶方面,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同步推进,援建捐赠、师生支教、师资培训、结对关爱等成为所有高校的共同行动,促进帮扶县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较大提升。十年来累计培训教师11.64万人次。在产业帮扶方面,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引入专业力量、促进成果转化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实现帮扶地区农业产业的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和品牌升值,很多帮扶县村集体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十年来累计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77.76万人,帮助制定规划类项目1352项,落地实施科研项目1949项。

2022-07-2610:07:51

刘昌亚:

在健康帮扶方面,深入开展医生和设备支援、医护人员培训、巡回医疗和卫生知识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当地医疗服务水平,一大批帮扶县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三级医院。复旦大学在云南为2.5万余名乡村儿童开展免费先心病筛查及手术,四川大学开展包虫病义诊3.4万余人。在消费帮扶方面,全面动员校内外力量,通过建立高校“订单式”农产品直供基地、后勤采购、工会购买、师生直播带货等方式,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十年来累计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44.01亿元,在国家消费帮扶“832”平台上购买额度始终处于中央单位的前列。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我们紧紧围绕服务乡村五大振兴,组织直属高校开展了102项创新试验项目,以创新为手段、以试验为途径、以项目为载体,进一步把知识的力量、科技的能量和青春的活力投放到乡村振兴中,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新模式。项目开展一年以来,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比较明显的成效,这也是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推进的重点工作。

2022-07-2610:08:57

刘昌亚:

四是坚持立德树人,深化融入乡村、扎根大地的育人模式。各直属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指示精神,广大干部师生走进乡村、贴近群众、服务一线,接受了一场生动的国情教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已成为立德树人的大课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派出2000余名师生深入西部7省区345个县开展乡村调查,形成了西北地区乡村类型调查报告,学生撰写的《乡村振兴的青年实践》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各校在帮扶地区建立了近百个教育培训、劳动教育、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实践基地和育人平台,一批又一批师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用在乡村建设中,使高校与乡村紧密融合、共同成长。

2022-07-2610:09:35

刘昌亚:

历年全国脱贫攻坚考核第三方评估、工作普查、资源调查等,高校师生都成为绝对主力。各学校发挥学科人才和研究优势,成立乡村振兴的研究机构42个,注重将工作实践进行学理性阐释、学科性集成、学术性研讨。工作中涌现出的特色案例、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也成为了思政课的宝贵素材,各校以主题宣讲、报告会、专题课等形式开设了系列国情育人课程。

2022-07-2610:10:58

刘昌亚: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战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二个年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加快推动乡村振兴“三个转向”,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履行好直属高校定点帮扶牵头职责,推动各校紧盯“发展”主线,聚焦乡村“五大振兴”,发挥带头表率作用,持续展现振兴路上直属高校的担当、作为和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2022-07-2610:11:01

续梅:

感谢刘昌亚司长,接下来有请雷朝滋司长介绍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实施进展情况。

2022-07-2610:12:25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介绍《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情况。 

雷朝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高校深入参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教育部于2018年出台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五年来,高等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实施,加快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乡村产业发展和产业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撑、成果供给和人才支撑,筑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产业基础,以产业振兴带动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实施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七大行动。下面我就行动计划的实施成效向各位媒体朋友作简要介绍。

2022-07-2610:13:04

雷朝滋:

一是科学研究支撑行动,引领农业科技进步。行动计划实施以来,高校在农业农村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6项。在前沿科学技术方面,天津大学科研团队实现了生物农药品种在微生物底盘中的高效合成,从根本上解决农药原材料来源受限及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自主开发的基因编辑器,为我国种业振兴提供了核心关键技术支撑。在学科交叉与融合方面,南京农业大学组建了农学与合成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团队,超前部署“细胞培养肉”前沿研究,2019年11月用动物干细胞生产研发出中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助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发展与乡村振兴科技供给。

2022-07-2610:14:23

雷朝滋:

二是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助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校着力解决掣肘农业农村领域技术瓶颈问题。五年间,高校围绕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重大需求,围绕关键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应用,针对破解我国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在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气候智慧型农业等领域科技支撑成效显著,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例如,浙江大学喻景权院士团队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与系统实施方式上引领技术革新,已在全国快速应用推广;同济大学采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循环农业模式,建设阜南县有机废弃物消化生产生物天然气基地,总投资10.44亿元,作为国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定的样本向全国推介。

2022-07-2610:15:24

雷朝滋:

三是成果推广转化行动,培养乡村振兴产业动能。各高校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超过500个,打通转移转化通道,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应用。据不完全统计,五年间,共转移转化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成果超过1.8万项,创造经济效益710亿元以上,极大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例如,在主粮方面,吉林大学的抗盐碱水稻“吉大6号”“吉大7号”“吉大158号”推广面积800余万亩,增产4亿公斤,为农民创收12亿元。在经济作物方面,华中农业大学在长江流域湖北油菜主产区推广优质油菜累计1.5亿亩,在西北、东北地区推广麦后复种饲料油菜150万亩,仅饲料一项,为农民增收4.5亿元;东北农业大学东农系列大豆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3000万亩,占黑龙江省大豆面积的1/10,创经济效益20多亿元,为农民新增效益3亿元。

2022-07-2610:16:24

雷朝滋:

在蔬菜方面,厦门大学新型胡萝卜试种成功,亩产1.3万余斤,每亩可增收4000余元,且种植成本大幅降低,每亩仅需800元,比进口种子价格降低73%。在家畜方面,广西大学科研团队指导全区453家牛羊规模企业通过生态养殖认证,指导和帮扶全区54个贫困县开展牛品种改良工作,品种改良母牛69.69万头,产杂交牛48.82万头,为群众增收19.53亿元。

2022-07-2610:17:53

雷朝滋:

四是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各高校创新学科专业设置,培养涉农高质量人才;依托“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等项目,累计派出师生超17万人次,深入乡村振兴一线,持续开展调研交流、社会服务等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请过来与送过去”等多种方式深化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据不完全统计,共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及基层干部165万余人次。如清华大学围绕乡村设计、产业、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开展讲座近30期,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50余人进行分享;通过农业骨干技能培训覆盖5000多人次,通过乡村振兴云讲堂覆盖乡村干部和村民2万余人次。

2022-07-2610:18:58

雷朝滋:

五是能力建设提升行动,打造乡村振兴服务平台。五年间,各高校共建成服务乡村振兴相关领域分子设计育种前沿科学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200余个,服务乡村振兴条件能力大幅提升;成立近800个教授工作站、乡村振兴基地、科技服务点等乡村振兴对接点,深度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如北京大学塞罕坝观测站立足科学前沿,通过多学科长期综合研究,以三北防护林建设中面临的“林水关系”这一重大问题为主线,形成了人工林生态效益评估、全球变化控制实验、不同造林模式的适应性监测的研究体系,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在乡村振兴的战略研究方面,近200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等政策研究机构,开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总结乡村振兴模式,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2022-07-2610:19:42

雷朝滋:

六是脱贫攻坚助力行动,打造高校特色的扶贫模式。在脱贫攻坚战中,高校围绕精准脱贫总目标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专业、人才、技术、培训优势,联合相关中央直属单位,探索组团式帮扶的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和当地实际,探索多种富有成效的脱贫模式与机制。如,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通过“小云助贫中心”的创新实践,探索出以复合型产业为核心的深度贫困综合治理模式;张福锁教授创建了科学家与农民深度对接、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有机融合的“科技小院”精准扶贫新模式。还有如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综合试验站”、复旦大学“光伏农业+科技教育”融合扶贫模式等。

2022-07-2610:20:13

雷朝滋:

七是国际合作提升行动,贡献乡村振兴中国智慧。广大高校积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围绕涉农重大问题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强化农业科技交流,加强人才联合培养。建立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产业创新院、“一带一路”绿色科技扶贫创新联盟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100余个。积极培育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治理新机制新体系,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18个国家的95个科教单位成立“丝绸之路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立了8个农业示范园。为世界减贫提供中国方案,为中国乡村振兴引才引智。

2022-07-2610:21:16

雷朝滋:

为全面总结行动计划实施成效,结合前期工作,已经梳理形成了578个高校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深入挖掘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做法,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022-07-2610:22:39

续梅:

感谢雷朝滋司长,接下来我们请在分会场的王云霏厅长介绍云南省帮扶工作的成效和主要举措。

2022-07-2610:23:01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王云霏介绍云南省帮扶工作成效和主要举措。

王云霏:

各位嘉宾,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向大家介绍教育部及其直属高校定点帮扶云南工作。

首先,我代表云南省教育厅向教育部和各部属高校长期以来对云南的帮扶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云南教育事业发展的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片区脱贫攻坚,统筹推动部属高校定点帮扶云南,把帮扶工作作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重要阵地,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重要途径,为云南实现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和教育事业全面进步,提供了全方位、宽领域、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作介绍。

2022-07-2610:24:01

王云霏:

第一,健全机制,形成强大帮扶合力。教育部牵头抓总、高位推动,构建了5个方面的帮扶机制。一是教育部与26个部委共同帮扶滇西的部际联席帮扶机制。二是25所部属高校定点帮扶、11所部属高校专项帮扶的高校帮扶机制。三是教育部10个司局帮扶滇西10个州市、9个直属单位承担专门帮扶任务的部门帮扶机制。四是组织东部地区10个职教集团帮扶滇西10所中职学校的职教帮扶机制。五是累计派出8批次480余名部机关和部属高校干部到云南基层挂职的一线帮扶机制。这5个方面的帮扶机制,参与层次高、覆盖领域广、支持力度大,组织动员教育系统力量,形成了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汇聚起帮扶云南的强大合力。

2022-07-2610:25:33

王云霏:

第二,发挥优势,激发智力帮扶效能。教育部和各直属高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为云南特别是滇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智力帮扶。一是采取“总部+特色学院”的办学模式,新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累计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11371人。二是依托优质教育资源,举办27期滇西领导干部经济管理研修班,为滇西培训干部2700余人。三是实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计划,招收1.53万名云南籍建档立卡学生到东部五省区接受优质职业教育。四是实施滇西中学教师出国研修、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训、教育信息化公益行动等项目,惠及滇西1269所中小学38万余名师生。五是围绕定点帮扶县实际需要,扎实开展政策咨询、规划设计、远程医疗、消费扶贫、招商引资等一系列帮扶举措,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2022-07-2610:26:19

王云霏:

第三,突出特色,提升教育帮扶质量。教育部和各直属高校持续加大对云南教育的支持力度。一是助力教育普及,在学前教育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保障、薄弱学校改造、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政策和项目上,都对云南给予了倾斜支持。十年来,云南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升41.28个百分点,达到了90.2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6.82个百分点,达到了97.1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升20.4个百分点,达到91.2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28.73个百分点,达到53.03%。二是推动质量提升,教育部组织8所部属高校附中托管帮扶云南8所县域高中;组织358名校长、一线教师和干部赴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帮助每个县建好1所普通高中和1所职业高中,带动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2022-07-2610:27:46

王云霏:

三是支持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公费师范生、优师专项、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等途径,帮助云南补充6.64万名教师,通过“国培计划”培训云南中小学幼儿园教师97.19万人,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素质。四是助推教育信息化,支持云南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光纤网络全覆盖,基本实现教学班多媒体设备全覆盖;整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等平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成覆盖云南2.6万所学校、1000余万名学生、72万名教职工的基础教育数据库。

2022-07-2610:28:10

王云霏:

教育部和各直属高校对云南的帮扶,我们永远铭记在心、感恩在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来,教育部和各直属高校保持对云南的帮扶力度不减,与云南签署了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助推云南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下一步,云南将珍惜帮扶机遇、持续优化服务、狠抓工作落实,全力推动各项合作事项和帮扶举措落地见效,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2022-07-2610:29:06

续梅:

感谢王云霏厅长,下面我们请田见晖副校长介绍中国农业大学帮扶工作的主要做法。

2022-07-2610:30:53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田见晖介绍中国农业大学帮扶工作经验。

田见晖:

大家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以及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定点帮扶的工作要求,创新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各项工作。定点帮扶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于2019年脱贫摘帽。我校四次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脱贫、精准帮扶典型项目;2017—2019年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2021年,我校李小云教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农学院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学校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从定点帮扶县拓展到云南全省及全国各地。下面,我重点给大家汇报四个方面的工作。

2022-07-2610:31:13

田见晖: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助力乡村振兴合力。学校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聘请“三农”领域顶尖专家组成乡村振兴战略咨询委员会,并成立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开展乡村振兴试验示范,为乡村振兴工作建言献策。同时,联合国内42所高校组成“全国乡村振兴高校联盟”,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2022-07-2610:32:47

田见晖:

第二,赓续帮扶措施,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学校依托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开展科技帮扶,助力镇康县茶叶、坚果等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教授服务团指导、乡村职业经理人培训计划、党支部共建等方式,提高干部治理能力,提升技术人员水平。派出研究生支教团,优化教师队伍,提升镇康一中教学质量。

2022-07-2610:33:52

田见晖:

第三,创新工作方法,打造一批乡村振兴创新试验示范基地。学校将定点帮扶工作拓展到云南省全域,先后在临沧、怒江、昭通、曲靖和昆明等地建设了近20个不同类型的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区,形成了都市驱动型、小农户发展驱动型等一批乡村振兴实践模式,为全国乡村发展提供借鉴。

2022-07-2610:34:34

田见晖:

第四,搭建创新共享平台,提升校地合作广度与深度。学校与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农科院共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与乡村振兴研究院”,与云南省科技厅、楚雄州共建“云南现代种业研究院”;与大理州、云南农大共建“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通过搭建多方共同参与的科技服务平台,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2022-07-2610:35:01

田见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农业大学将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初心使命,做好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战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谢谢大家!

2022-07-2610:36:38

续梅:

感谢田见晖副校长,最后请张琦主任点评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的特点和成效。

2022-07-2610:37:02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点评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特点和成效。

张琦:

大家好!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作为高校的一名教师和扶贫研究工作者,我深切地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取得的骄人成就。在过去十年帮扶的奋进历程中,直属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教育部统一部署下,把高校的优势与帮扶地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帮扶模式,成为中国教育脱贫与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书写了新时代定点帮扶的高校答卷。

2022-07-2610:38:12

张琦: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构建帮扶组织体系,助力帮扶地区脱贫和发展。在教育部党组统一部署下,直属高校主动将定点帮扶纳入学校的事业发展中,构建了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内外联动、精准高效的定点帮扶工作体系,形成了上下联动、职责清晰的帮扶组织体系,把高校管理机制优势转化为帮扶地区的治理活力,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帮扶地区的发展效力,圆满地完成了帮扶目标任务。

2022-07-2610:39:43

张琦:

二是践行时代使命担当,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为民初心奉献在高校帮扶的征程上。直属高校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扶贫工作、“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将高校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与定点帮扶实践相结合,把党和国家各项帮扶政策落实到我国脱贫攻坚战最前沿、第一线,为脱贫致富做出了高校应有的贡献。

2022-07-2610:40:13

张琦:

三是创新“农林、教育、旅游、健康、消费、城乡规划、非遗(文化)、资源环境”等八大高校帮扶联盟的组团化帮扶模式,提高了帮扶整体效力。这一创新模式改变了“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实现了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各自帮扶的“点”联结成教育系统的“面”,产生了“1+1>2”聚合集成效应,显著提高了定点帮扶的整体效力。

2022-07-2610:41:24

张琦:

四是在实践中形成了多样化各具特色的精准帮扶路径,推动了帮扶地区全面均衡发展。十年来,直属高校总结帮扶经验,持续发挥辐射带动优势,调动校友和社会资源,形成了教育帮扶、智力帮扶、健康帮扶、科技帮扶、产业帮扶、消费帮扶、文化帮扶等高校帮扶路径,涌现了62项高校特色帮扶工作范例和教育脱贫攻坚案例库、培育了102个乡村振兴创新模式和典型范例。

2022-07-2610:42:54

张琦:

五是坚持激发内生动力,拓宽赋能共同富裕之路。直属高校坚持“赋能式”帮扶,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人才和智力资源优势,赋能农村和农民的自我发展。通过捐资助学、科技服务、人才培训、科普教育、文化交流等形式,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积蓄了强大动力!

2022-07-2610:43:00

张琦:

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帮扶将从“攻坚战”转为“持久战”,相信在教育部统一部署下,直属高校必将发挥更为强劲、更加有效的特色作用,成为推动中国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蓬勃动力。

谢谢大家!

2022-07-2610:44:17

续梅:

感谢张琦主任。几位嘉宾的介绍就到这里,下面我们就进入答问环节,看看记者朋友们有没有问题。

2022-07-2610:45:35

新华社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刚刚提到了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工作,想请问刘司长能不能再详细介绍一下这个工作。谢谢。

2022-07-2610:46:59

刘昌亚:

感谢记者朋友。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如何实现乡村五大振兴目标,这是我们一直在琢磨的事情。在跟直属高校的多次座谈交流,以及总结脱贫攻坚过程当中的一些成效来看,一个是要从组织方式入手,二是要从一些具体项目入手。直属高校经过不断探索,形成了102个创新试验项目,取得了一些成效,有些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如清华大学在全国首创“乡村振兴工作站”,坚持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劳动育人理念,成立“乡村建设高校联盟”,推动“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累计派出4000余人前往全国800多个村落开展调研。

2022-07-2610:47:07

刘昌亚:

北京大学牵头推出“乡村振兴千万带头人培养计划”,以教育部帮扶联盟为平台,开展覆盖全国的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训工作。首期报名学员1826人,覆盖29个省市自治区,116个市州,209个区县旗,成为当前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2022-07-2610:47:30

刘昌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云南省南华县开展“生猪绿色养殖”项目,通过生猪养殖污水处理,有效消除2万头生猪养殖造成的生态环境危害,并对废水废物实现综合利用,为生猪的绿色养殖及循环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实现了养殖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022-07-2610:48:00

刘昌亚:

中国政法大学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打造“法治文化示范村”,签订了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协议和领导干部法治教育示范旗合作协议,投入帮扶资金50万元,助力当地构建“以法为纲,崇法善治”的法治帮扶新模式,受益人群达231户947人。

2022-07-2610:48:30

刘昌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建立“校村联建型”党组织,充分发挥联合党组织作用,跨越村庄行政设置,以湖北省通城县红石村党支部为纽带,联合邻村井堂村党支部,致力于整合各村资源,打造“一村一品”样板,与276个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其中脱贫户86户,成立了4个合作社,学校每年集中采购合作社农产品2500余份,探索出了“种养+收购+直销”的新发展模式。

2022-07-2610:49:00

刘昌亚:

华中农业大学在湖北实施“科技与人才支撑乡村产业振兴”计划,切实增强“三全育人”实效。2年多来,3位院士、600余名专家教授、3000余名大学生深入湖北全部县市,开展科技服务工作400余次、走访调研地方企业和专业合作社300余家,举办各类培训讲座近200场、培训人员8000余人。一大批专家教授尤其是年轻教师走出实验室,把科学研究做进田间车间,在生产实践中凝练和解决技术瓶颈问题。

2022-07-2610:49:30

刘昌亚:

电子科技大学在贵州省塔山村实施“数字塔山”工程,将智慧养殖管理模式用在肉牛和蛋鸡养殖上,建成可存栏200头智慧牛场和十万羽智慧鸡场一个,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实现养殖标准化、可视化;开发智慧杂稻制种物联网信息管理平台,实现2000余亩水稻品种选育、生产和销售的信息化管理。推进2024年建成全县首个农业产值亿元村。

2022-07-2610:51:00

刘昌亚:

我就简单举这么几个例子,有些事情还在推进过程当中。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年,包括跟科技司一起,努力让这102个项目在摸索当中不断开花结果。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2022-07-2610:52:08

新华网记者提问。

新华网记者: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请问田校长,中国农业大学应对这些变化有没有什么新的举措?

2022-07-2610:53:21

田见晖: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农”重心工作转移,首先是要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的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乡村的“五大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中国农业大学立足于为党分忧、为国担当的政治使命和责任,学校党委提早谋划,开展了相应的创新性的举措。下面,我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2022-07-2610:54:59

田见晖:

一是农大结合自身的专业和学科特色,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首先是粮食安全战略。粮食安全是要解决种子和耕地。在种子上,我们成立了教育部分子设计育种前沿科学中心;围绕耕地,我们成立了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围绕生态绿色发展,成立了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

二是学校全面创新科研与人才评价体系改革。例如,在职称评定方面,在原有的教学型、科研型教师岗位的基础上,增设了“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型研究员”岗位,这就打通了面向产业一线、面向乡村振兴的教师们上升通道,引导广大教师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投身乡村振兴和社会服务。

2022-07-2610:55:26

田见晖:

三是在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指导下,中国农大联合了国内42所高校共同成立了“全国乡村振兴高校联盟”,把高校拧成一个拳头,聚焦提供智库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乡村振兴实践等相关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高校新的贡献。

四是学校结合全国各地区域特点,开展乡村振兴的创新试验示范,建设了科技小院、教授工作站等实践基地。与此同时,中国农大与腾讯公司等企业,共同启动了“乡村职业经理人培训计划”,把乡村振兴的人才培训贴近于生产一线,把知识的学习、视野的拓展、技能的培训融为一体,为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提供现实经验与创新方案。

谢谢。

2022-07-2610:56:43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

请问云南省的王厅长,刚才提到了教育部安排了25所直属高校在云南开展定点帮扶,也都是我国高水平大学。请问这些高校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作用?

2022-07-2610:57:28

王云霏:

谢谢记者的提问。十年来,教育部组织了大量的人才、科技和教育资源帮扶云南。这25所定点帮扶云南的高校就是助力云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据统计,这些高校先后派出9批次230多名挂职干部和第一书记,到滇西的一线,和基层干部群众并肩战斗。这期间,组织了大概1万多人次深入帮扶县进行考察调研,直接投入帮扶资金5.1亿元,帮助引进资金71.5亿元,累计培训了基层干部、技术人员20多万人次,也帮助帮扶地区销售农产品6.7亿元。与此同时,这些定点帮扶高校发挥自身优势,把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等经验要素带到云南,在教育、医疗、产业、科技、智力、生态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帮扶工作,帮助定点帮扶县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了云南社会事业的发展,产业变革、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有力推动了云南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

2022-07-2610:58:41

王云霏:

比如,北京大学开设了“弥渡讲坛”,推出了“乡村振兴千万带头人培养计划”、“乡村振兴大讲堂”等品牌活动,强化扶志和扶智,提升“造血”功能;清华大学牵头成立了“乡村建设高校联盟”,建设乡村振兴工作站,引导师生扎根在乡村驻点服务。再比如,浙江大学探索创建了“高校+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六位一体”运行模式,用科技引领助推产业帮扶。再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在大理成立了云南(大理)研究院,长期参与洱海的保护和治理,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这一串串的数据和例子,说明教育部和各部属高校定点帮扶的成绩,凝聚着教育部和直属高校对云南的深情厚爱,载入云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发展的史册,云南人民会铭记于心、感恩于怀。谢谢大家!

2022-07-2610:59:18

澎湃新闻记者:

我们知道,十年来高校定点帮扶工作成效显著,我的问题想提给北师大的张琦教授,请问您觉得我们应该如何构建高校定点帮扶的长效机制?谢谢。

2022-07-2611:00:08

张琦:

谢谢记者的提问。建立长效机制,确实是我们直属高校下一步持续推进的工作。一方面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有效衔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这项工作。

首先,建立定点帮扶长效机制是有必要的。我们说脱贫攻坚战完成了,但是农村发展没有结束,进入新时代以后,乡村振兴工作还要突破和创新。在这当中,我们建立长效机制就是如何做好巩固和拓展以及突破和创新的衔接。在五年期内,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作了统一部署。

2022-07-2611:01:22

张琦:

其次,作为直属高校来说,如何落实帮扶的各项政策,如何落实具体的责任,组织的推进、要素的保障、社会的动员、督促检查等方面都要推出一揽子的帮扶推进计划和行动,这是非常重要的。

2022-07-2611:02:44

张琦:

最后,转入乡村振兴阶段,需要不断创新。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一是创新直属高校定点帮扶的路径。直属高校可能不能拘束于过去的一些做法,在规定动作完成的同时,结合自身特色不断创新新的方式,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二是创新直属高校定点帮扶的推进机制,借鉴脱贫攻坚战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优化到乡村振兴阶段进。三是创新定点帮扶防守,例如”组团式”的帮扶工作机制,能够在我们建立长效机制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谢谢。

2022-07-2611:03:10

中国日报记者:

刚刚雷司长系统介绍了高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取得的成就,请问下一步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方面还将采取哪些举措?谢谢。

2022-07-2611:04:54

雷朝滋:

谢谢中国日报记者的提问。刚才刘昌亚司长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也特别讲到了下一步推进高校科技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是教育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教育部在认真组织高校总结落实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工作成效,在此基础上,拟于近期开展“十四五”高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项目。示范工程旨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研发新技术、探索新机制,形成可示范推广的典型经验,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水平,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人才支撑。主要考虑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2022-07-2611:05:30

雷朝滋:

一是开展种业研发示范工程。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必须不断提升种业创新水平。加强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种业研发示范工程将针对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水产等开展品种创新,因地制宜,突破品种创制、规模制种等环节的关键技术,确保增产增收,提升经济效益。

二是开展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示范工程。围绕农业创新发展新需求,开展智能拖拉机、无人机等农业装备研发,推动农产品种植养殖、储运及加工智能化;利用农业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精准农业信息服务,实现农产品生产、交易、加工、物流、仓储全环节协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聚焦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防控、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农业废弃物管理等需求,通过微生物农药技术、疫苗研制等手段,支撑农业绿色发展。

2022-07-2611:06:57

雷朝滋:

三是开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工程。引导高校紧紧抓住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在农村蓬勃兴起的新产业新业态,通过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信息技术、溯源技术等,提高农产品现代化加工与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通过智慧旅游、虚拟现实等系统建设,提升乡村吸引力、知名度,推动乡村现代服务业发展,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增值增效。

四是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建立高校对接服务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长效机制,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理清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各主体的需求,实现高校科技产出与农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精准匹配;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实现市场价值,激发高校科技创新促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利用数字乡村建设契机,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2022-07-2611:07:07

雷朝滋:

五是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示范工程。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健全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促进高校不同学科、专业的人才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加大涉农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力度,推进涉农高端人才培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公共服务人才培训,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2022-07-2611:08:53

雷朝滋: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科技创新可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技术供给、有力人才保障,从而促进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十四五”期间,教育部将通过开展高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项目,引导各高校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在高效育种、智慧生产、现代化加工等农业前沿领域加快部署,加快关键技术研究与转化,帮助深挖农业农村多元功能和价值。我们也将不断总结并做好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强化高校智库功能,辐射带动更多高校和师生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中国模式和路径,有效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

2022-07-2611:09:11

续梅:

第九场“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的一场新闻发布会我们就开到这里,接下来在云南的记者朋友还会深入到基层,围绕高校定点帮扶工作进行深入采访,完成一路采访。我们也再次感谢各位嘉宾和记者朋友,谢谢各位!

(结束)

2022-07-2611:10:3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黄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