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县蚂蝗沟小学学生在认真听课 何文鑫 摄
乐青地乡中心小学学生削好铅笔准备做笔记 陈朝和 摄
“不送子女入学的做法不仅是违法行为,更害了孩子的一生。知识才能改变命运!”2019年10月30日,越西县人民法院院长罗俊坚定地敲下了越西县司法控辍的“第一锤”。
一锤定音。在法律的保护下,学生吉布拉哈的监护人吉布阿沙木当庭与乐青地乡人民政府达成调解协议,承诺在2019年11月20日前将女儿送到学校读书,并签下保证书。
事实上,从2019年至今,越西县已累计成功开展因辍学引发的“官告民”案例4起。司法控辍警示了家长,也保障了孩子受教育的权利。
越西县位于凉山州北部,是文昌帝君张亚子的诞生地。“文昌故里”历史悠久,教育底蕴厚重。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越西县盯准教育这个突破口,在控辍保学、补齐学前教育短板、落实义务教育有保障等方面狠抓落实,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体系日趋完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有力助推了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献上了一份“有厚度”的教育脱贫答卷。
“软硬结合”探索控辍新路 留住孩子和家长的心
“太无聊了,我就出去打工了。”今年初春,越西县第二中学初三学生阿杰(化名)动了外出打工的念头。因为疫情,学校开学返校的日期一再推迟,受身边外出务工的大人影响,他觉得反正去不了学校,不如出去“耍一耍”。
手脚麻利的年轻人是工厂欢迎的对象,特别是用工荒时,企业开出的高薪,足够对凉山的少年和家长形成诱惑。阿杰上初中后,三次辍学打工,一次次被学校教师追回。他口中轻描淡写的“外出务工”,曾是困扰越西县控辍保学工作的一大难点。
在学生“看不住就往外跑”的情况下,越西县认真落实“六长”责任制和“双线八包”工作制,实行县级领导和县级部门联校帮乡制,合理利用驻村工作力量,建立“人盯人”防范体系,形成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同时,越西县依靠司法控辍,为解决“留住学生”划定红线。据统计,自2019年起,越西县已累计成功开展因辍学而起的“官告民”案例4起,让当地家长认识到依法保证自己的子女按时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是他们的法定责任。
追回的学生如何确保他们继续坚持上学?越西县创造性地采取随班就读、补偿教育、单独编班等方式,帮助学生安心留在校园学习。越西县还探索出“集中编班+校外实训”的化解模式,以广东省佛山市的对口帮扶为契机,送学生“出门看世界”,在佛山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参加“学习+生产”的校外实训活动,帮助学生与社会更好“链接”。
在越西县,控辍保学工作不仅有“硬措施”留住学生的人,还有“软保障”留住学生和家长的心。2019年以来,县域各学校开展“万师进万家,真情帮万生”的实践活动,加强家校合作,关注学生成长。
在越西县丁山乡中心小学校,校长陶洪担任该活动的组长。一学期下来,学校扎实开展家校互访,既向家长宣传教育政策法规,又共同制订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案。“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表现,激发家长关注学校发展、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真正形成家校合力!”陶洪惊喜地看到了家长们的主动关注,而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万师进万家”活动开展以来,越西县有3000余名教师参与其中,入户宣传38500多人次,发放教育惠民政策宣传单25400余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重视教育的意识在家长和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多措并举下,越西县控辍保学工作成效明显。该县不仅获得凉山州“2018年度控辍保学工作先进县”,还在2019年10月全州控辍保学抽查中,成绩排在全州11个深度贫困县的第一名。目前,全县动态系统中疑似失辍学的4470人已全部有效销号,销号率达100%。
学前学普补短板 “大手拉小手”传递教育观念
过去,在越西县,新学期开始时,幼教点的辅导员们总要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根本听不懂老师说的话。因此,别说教学进度,老师们维持课堂秩序都很困难。
越西县申果片区拉吉乡金叶幸福村幼教点辅导员程欢还清晰记得,在自己的第一堂课上,她对孩子们说“休息”,班上的孩子却只是茫然地盯着她笑。“孩子听不懂,我只好就用动作表达语言。”程欢将双臂放在桌子上,将头靠在手臂上闭上眼睛,再一遍遍地重复“休息”。孩子们很聪明,很快理解了意思,用心地跟着做。
2018年6月,越西县正式启动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县教体科局将该行动作为全面消除语言障碍,不让彝区儿童输在“起跑线”的有力抓手。像程欢这样的一线辅导员,在幼教点耐心细致地培养孩子们学普、用普的兴趣。
此前,于2015年10月启动的越西县“一村一幼”建设已累计开办教学点291个,覆盖全县289个行政村。于是,县教体科局把“一村一幼”作为解决好学前儿童“语言关”难题、补齐学前短板的有效载体,坚持学前学普工作与“一村一幼”发展双管齐下,实现了二者的有机融合。
在县教体科局的统筹推进下,2019年6月,越西县学普工作顺利通过国家初步评估验收,进入全覆盖阶段,全县将所有公办园、民办园和幼教点都纳入行动实施范围,涉及全县588名村幼辅导员,惠及全县近2万名幼儿。
“大家好,我叫沙马伍果木,我们今天表演的是故事《狼来了》,我演农民伯伯。”在越西县大花乡瓦尔村幼教点,学生沙马伍果木标准的普通话吸引了操场外村民的好奇观望。“娃儿就想来幼教点学习,学说普通话、学唱歌,特别好!”沙马伍果木的家长说。
学前学普行动实施以来,越西县大花乡瓦尔村幼教点凭借讲故事、演情景剧、小组游戏等新颖的教学形式,让更多家长也参与进来,通过“大手拉小手”,给家长普及更多卫生习惯的同时,也传递了教育观念。
类似的探索,整个越西县都在进行。县学普办积极响应州学普办号召,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抖音、“村村通”广播喇叭等载体大力开展“学普小喇叭进万家”活动,借助这种方式弥补农村学前儿童在家巩固学习普通话难的问题,也带动家长学习普通话。
优质环境把孩子留得住 专业师资把学生教得好
“学校新校区能够容纳3500人,今后孩子们能够享受优质的教学环境,学校从乡镇学校上升至全县平台,更能够把孩子留得住,教得好!”今年9月,越西县中所镇中心小学校新建校区(越西县文昌小学)将正式投入使用。副校长余治龙给记者介绍起情况,难掩心中的喜悦。
2019年,为有效解决中所镇、大瑞镇、南箐镇等乡镇因易地扶贫搬迁、自主搬迁群众迁入后产生的“入学难”“大班额”难题,越西县决定建设中所中学、中所小学的新校区,并更名为文昌中学、文昌小学。
两所学校的新校区建成后,将提供学位7000个,为27个乡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自主搬迁户子女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在越西县文星小学,与学校一街之隔的是越西县规模最大的异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根据就近入学的原则,文星小学超过85%的学生都是搬迁户的子女。
就读该校四年级的学生潘小林就是其中之一,去年底,他因为异地扶贫搬迁来到这所新学校入读。
“我喜欢音乐,学校有专门的教室,还有钢琴老师教我们弹好听的歌曲。”新学校圆了潘小林的音乐梦。如今,各项设施一应俱全的功能教室,在越西县的村级完全小学里已经实现了全覆盖,这样的学习条件在几年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据统计,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一方面越西县投入5 .6亿元,新建文昌小学等4所学校,改扩建西城中学等31所学校,新增30余万平方米运动场地,13万平方米教室面积;投入9300多万元,优化升级各学校仪器设备,在硬件和软件上补齐短板。
另一方面,则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2016年以来,越西县通过特岗计划、公招、人才引进、外县调入等方式有序补充教师1100余名,新增教师编制510名,教师人数从2017年的2300余人,增长到2020年的3400余人,队伍日趋完善。
“3年来,越西教育力争实现每个乡镇最漂亮的房子就是学校,最整齐的队伍是教师队伍。”越西县教体科局局长袁智告诉记者。
越西县对教师“动真格”,通过抓住教师培训这个核心,对于业务水平差的老师零容忍,确保全县师资水平不下滑,增强队伍实力。去年,在一次全州教师素质能力考试中,越西县参加考试的2700余名教师中,有59位教师成绩不及格。为此,越西县教体科局通过开设培训班,对这些不及格的老师进行培训,培训后再不及格者不能上岗教学,转为后勤人员,并继续学习培训。
“近年来,越西县科学规划教育建设,配齐‘人和枪’,有信心让师生们取得好成绩。”袁智说,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越西县相信,教育办好了,贫困的帽子一定能摘掉。
(陈朝和 倪秀 何文鑫)